强化 8 种能力,工作才不会被抢走!AI 时代下你要有的竞争力

强化 8 种能力,工作才不会被抢走!AI 时代下你要有的竞争力

2016 年,南韩棋王李世乭败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AlphaGo,开启大众对于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忧虑。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7 年调查 4,100 名美华人对此看法,超过 7 成的受调者担心电脑将会抢走自己的饭碗。

事实上,担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些工作必定会被电脑取代。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研究 7 项知识工作者领域(工程师、科学家、教师、分析师等)后,预见 2025 年,将会有 1.1 亿至 1.4 亿的全职人员被取代。

然而,难道人类创造人工智慧对工作者来说只有威胁,没有助益吗?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李开复曾说:“AI 帮我们做重复性工作、释放我们去做更多该做的事。”以下列出 8 种工作者需强化的技能,帮助大家在未来做出更有价值的工作抉择。

1. 判断哪些数据最有用,协助电脑发挥最大效益

《下一个工作在这里!》指出,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兼具业务与技术脑袋的人。比方说,在设计资讯系统初期,他们知道哪些数据对业务有益,就设计出能得到这些数据的系统;系统开始执行后,他们也会观察电脑做出的决策是否优良,并随之更新与改进。这种人才最能帮助电脑发挥最大功效。

北美最大卡车运输、物流供应业者施奈德地区公司(Schneider National Inc.),每天要运送快 2 万辆车次的货物。为了妥善管理,他们很早就引入自动化系统。由于“系统的数据品质”、“司机何时能出勤”、“货柜集散站壅塞状况”等地方的数据往往与真实情况有出入,且电脑无法判别,所以原本负责规划司机排班的管理者崔维斯‧托伦斯(Travis Torrance)每天早上查看完电脑规划的排班表后,接着检查数据来源是否优良,再看一下司机到班的时间会不会拖到出车时间,以及集散地是否拥挤等,诸如此类的检查与调配是电脑做不到的事,自然是人能胜出之处。

2. 强化人独有的“非认知”能力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理解能力,而人与机器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非认知”能力。

《发现 7 种 IQ》作者霍华德‧嘉纳(Howard Gardner)说,包括智商在内,人总共有 8 种智慧形式,像是人际智慧、内省智慧等,这些都是电脑无法做到的“非认知”技能。好比说,电脑比人拥有更多的资讯,传授知识的老师可能会被电脑取代;但是,老师在引导、关怀、启发学生这方面的工作,是电脑无法胜任的。所以在未来,善于发挥“非认知”能力的人,绝对不会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密西根大学研究指出,与 20、30 年前相比,目前大学生同理心水准下降 40%,倘若人类不提升电脑没有的软实力,恐怕真的很难有立足之地。

3. 学程式语言,增强思考能力

美国前副XX艾尔‧高尔(Al Gore)说:“在这个时代想成功,具有程式设计的能力是很关键的。”他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变成下一个 Facebook 的创造者,或是要拿程式能力找工作,而是对正在发生事物背后的原因,要有着基本的理解。

举例来说,执行长不需要写程式,但如果他懂程式,才能理解程式讯息,这不论在考量风险或营运决策上都有益处。比尔‧盖兹(Bill Gates)也说:“学习程式语言,将帮助你思考更好。”

程式语言有非常多种,学习者可以从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下手。比如说,对自己公司网页常常出状况而感到不满的工作者,可以选择 JavaScript,几乎所有跟网站有关的工作都会运用到这种语言。同时,网络上有许多学习资源,例如,史丹佛大学就与 Coursera 以及 Udacity 等网络学习平台合作,提供许多课程。所以,只要具备足够动机,学会程式语言绝对不是问题。

4. 跨文化沟通力:完成组织任务的最重要技能

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指出,印度在网络普及后,预计在 2025 年为世界带来 5,500 亿至 1 兆美元的经济成长。而全球尚有 50% 人口没有网络,这些人多半在中东、非洲等地。日本丰田车厂为了强化它在这些地区的竞争力,2017 年海外征才人数,相较前几年成长 5 倍。而为了让不同文化的团队成员能顺利共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首要征才条件。

此外,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经济学教授斯科特‧佩奇(Scott Page)研究指出,创新取决于集体差异,因此多样性将成为组织未来 10 年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跨文化组织会更多,能够看懂、听懂和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弦外之音,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或做出会让对方会错意的言行,将变成所有工作者的重要技能。换句话说,提升辨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跨文化沟通力,有利于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业。

5. 工作流程的规划非人不可,机器人负责执行

当许多人忧虑工作将会被 AI 取代时,却忽略工作本身是由人所提供的。 也就是说,机器人想工作,只能被动地等人分派任务。工作安排需要具备系统性思考,将与工作有关的每个环节串连在一起运作,还要具有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力,而这件事只有人做得到。《下一个工作在这里!》提及,电脑并不擅长综观全局,负责设计工作流程的人不受 AI 的威胁。

AI 人工智慧进入职场,工作流程的决策主要在 3 面向:辨识与评估哪些职务由机器来执行会更好、决定引入机器后,机器人和人类工作者的任务该如何分配、如何安排被电脑替代的人力。

以美国第二大个人险种业务保险公司好事达保险(Allstate)为例,个人业务主管为引进自动化核保,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原本核保团队负责3项工作:个别核保决定、综合风险组合管理,以及与业务人员沟通核保结果。引入自动化系统后,核保团队依照原本工作拆分成 3 个团队,个别核保由机器人负责;原本核保团队中,善于跟业务员沟通的人,工作则变成协助业务员理解电脑核保的结果;原先团队中,核保经验最丰富的工作者,则变成核保机器人的主管,负责管理与监督电脑工作成效,和处理最复杂的案子。而缺乏上述两个技能者,则是被辞退。

6. 企业最抢手人才:开发软件的创造者

科技发展至今,许多我们以为是制造硬件的公司,像是飞机、汽车、工业机械等产业,其实内部软件工程师比硬件工程师还要多。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硬件都需要仰赖软件来驱动。

举例来说,无人驾驶汽车是利用感测器,讯号处理、电脑运送等技术,根据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等数据,来拟人驾驶。然而,接到数据后,该怎么反应,像是其他车子与自己的位置接近,或是辨识到红灯会自动停止,这些设定都需要仰赖软件开发者所设计的演算法。

所以,这些能持续开发出更新认知科技解决方案,供全世界工作者使用的软件开发人员,也不会失业。

7. 投入自动化价值低的领域

位于印度东北部的米佐兰村(Mizoram),每 48 年就会出现大群老鼠吃光当地农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虽然长期观察下,统整出一些原因,像周围植物开花,但长达 48 年的周期,让真正原因难以厘清。2006 年鼠患再度发生,为了短时间内找出原因,《地区地理频道》只能找上专精研究老鼠的动物学家肯‧艾普林(Ken Aplin),最终发现果实才是主因。

像艾普林这类专家,在一个领域无人能出其右,就是所谓的“专精者”。事实上,艾普林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不过相对投入自动化需要花费的成本,投资报酬率太低,所以不会有人想花钱与心力研发。加上该专业每隔 48 年才派上用场,花钱投资自动化设备,不如直接聘用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专家,即便该领域现在看来不普及,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有人花钱投入自动化来取代你的专业。

8. 拥有成长心态职涯才走得长

《心态致胜》作者、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Dweck)将人的心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定型心态,指将成功归功于天赋。另一种则是成长心态,将成功归功于努力。而未来,人人都更需要拥有成长心态。

原因很简单,随着新旧科技替代速度愈发迅速,可能某个科技你尚未掌握,下一个就跑出来了。如果抱有定型心态,听到别人的建议,就认为对方在纠正、是对自己天赋的质疑,很容易故步自封,放弃学习。反之,有成长心态的人,会将他人的建议当作改变的机会,能活到老学到老,在职场上的生存机率自然比定型心态的人大。

(本文由 潮品文月刊授权转载;首图来源:pixabay)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