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如果机器人有选择,不知道它们到底想不想被人类制造出来。毕竟机器人虽然搬重物、侦查、端菜洗碗,想把人类繁琐事一手包办,但还被嫌弃太笨重,太不灵活;但要是太灵活聪明,又会被评为让人心生恐惧,害怕下一秒就被机器人攻击。

当然,机器人要是真能选择,就更让人害怕了。这种机器人变强会让人心慌慌的年代,偏偏就有人希望机器人变强,要用机器人消除人类的孤独感,不仅如此,还要消除机器人背后的真人孤独感。

机器人餐厅侍者都是人

可能是因高龄化严重,日本对机器人的态度缓和得多,虽然不到家家户户都能接受机器人,将它当作家庭成员的程度,但接受度也比其他地区高。

例子是其他地区关于机器人的影视作品是《爱死机器人》、《机械公敌》,日本影视作品则是《我的机器人女友》、《机器老男孩》。前者热中想像未来世界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后者则努力重构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身体可能是机器,情感却属于人类。

今年6月东京刚开放的一家咖啡馆就是“机器身,人类心”的最佳案例。这是Avatar Robot Cafe DAWN ver.beta的企划成果,也可称为阿凡达咖啡馆。

阿凡达咖啡馆的特色之一是机器人服务生,但和其他机器人咖啡馆餐厅不同的是,服务生都是真人操控。

虽然机器人本身就有操作系统,由人类下达命令,机器人完成任务。但通常是几个机器人由一个人控制,经系统下达命令。阿凡达咖啡馆不同在于,每个机器人背后的操控者都是一个真人,专属操纵者称为“飞行员”。

“飞行员”之所以藉机器人提供服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没办法现场服务。他们来自日本各地,大多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和脊肌萎缩症等疾病,行动不便,很难走出家门。

有了阿凡达机器人餐厅,“飞行员”就可以在家上班了。借由在家中、医院远程控制机器人,“飞行员”也能为咖啡厅顾客提供服务。在阿凡达工作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还曾是咖啡师,甚至可将数据输入电脑提供客制服务,根据顾客喜好制作咖啡。

这些机器人叫OriHime-D,身高120公分,“飞行员”借由视线和指尖移动控制操纵机器人。机器人内建喇叭,“飞行员”可和客人交谈,即便无法发声的“飞行员”也能使用人工语音说话。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2张

▲ 阿凡达咖啡馆的宣传海报。(Source:ADK)

透过OriHime-D,行动不便的人在家也可看到客人的动作和表情,从人的角度回馈,甚至能借由机器人“脸上”表情符号和身体动作传达想法,和顾客交流。

这家咖啡店开设之前,机器人制作商Ory Laboratories创始人早就梦想用自己的机器人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工作了。因此阿凡达咖啡馆获得够多资金前,他就努力推动OriHime-D进入更多餐厅服务。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3张

(Source:Ory)

日本每日新闻报记者就曾去当地汉堡店体验OriHime-D的服务,背后服务者是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24岁女孩。对方表示,自己经常为不适应行动网络时代的高龄顾客提供服务,她能根据老年人的习惯介绍如何选购汉堡、如何付款。

当老年人在无现金支付的咖啡店觉得不方便时,提供服务的就是机器背后的人。如果顾客一直没办法自助付款,OriHime-D的眼睛就会亮起绿灯──这表示飞行员正提供服务:“试试把条形码向右转,方便机器读取哦!”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4张

▲ 收银台提供服务的机器人。(Source:Ory)

她还会从个人角度推荐,不管据年纪性别还是节气潮流,这些都属于主观推荐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OriHime-D是“不需要”人工智慧的机器人,因为都由背后飞行员取代了。

用人“代替”机器人,成为刚需

机器人诞生之初就是为了从事高危工作或人力无法企及之事,创造初心便是帮助人类。我们看到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大多都属于重工业领域,搬运重物、切割材料、装配组件。身边常见的则是饭店服务机器人,家里的扫地机器人。

身为机器人的一种,OriHime-D同样承担人力无法企及之事。用一个人做残障人士的代理人很难,至少成本控制看并不是划算的生意。

而机器人的存在让这些人被雇用成为可能。即便目前更多用于行销推广的个例,但对无法走出家门的人来说也有很大帮助。阿凡达咖啡馆的发起人,同时也是机器人制作者的吉富太郎表示:

当然有失败可能,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并改进。我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使用轮椅或因疾病卧床不起的人有希望的社会,他们可以工作、服务他人。我想利用这个咖啡馆为契机,让与虚拟机器人合作成为社会的一种选择。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5张

▲ 服务中的 OriHime-D。(Source:影片截图)

吉富太郎年幼时常因生病无法上学,痊愈后也很难融入校园,无法与人交流是他长期体验,这些特别的经历让他希望自己能“消除孤独”。大学时他提出藉机器人与人交流的想法,但对人工智慧越了解,他越觉得找错了方向。

在他看来,减少孤独感的一定也是人类,而非电脑程式。所以他开始把孤独、困在床上的人和普通人连起来,让他们交流,创造新的回忆。机器人背后的人可与人交流,不用困在几坪的小房间,背在机器人身上去上班、服务。被服务者也可与人交流,不用面对答非所问的人工智慧和标准样板,因机器人背后还有真人服务生。

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很可能比你想像更重要。日本养老院会采购一定的机器人陪伴老年人。这是事实,但日本老人依然需要人类的爱。机器人学者Marketta Niemel就表示:

当我在日本调查时,发现日本的老年看护机构几乎不会购买大量机器人设备。相反,人们更需要来自人类的关爱。

在《Her》这类幽默风趣、声线迷人的人工智慧系统尚未出现前,这世界可能需要更多OriHime-D帮助人类沟通,既帮助服务者,也帮助被服务者。

回归机器人的本质,服务人类

符合OriHime-D使用要求的群体有个世人皆知的人,就是霍金。同样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霍金的工具均由世界最顶尖的科技公司制成,苹果为他的轮椅提供脸部辨识和眼球关注技术,微软提供电脑系统,英特尔提供辅助情境感测工具包。

但有此待遇的也只有霍金──旁观者惊叹他聪明的大脑,聪明的人提供工具帮助他继续研究;其他有相同困境却被忽略的人们才是常态。即便有冰桶挑战这种募款活动,被忽视的人依然很难得到实际帮助,很难证明自己的价值。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6张

▲ 霍金轮椅的技术支援来自各大科技公司。(Source:NASA/Paul E. Aler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OriHime-D机器人或许没有霍金的轮椅那么强,但给予更多病患希望。借由看来有点蠢的机器人,“外出”工作、与人正常交流都成为可能。最初也许会像“熊爪咖啡”一样,成为商业店铺卖点之一,但坚持下去,就可能会是未来。

瘫痪跑者Adam Gorlitsky可在外骨骼帮助下挑战马拉松;瘫痪病人可用人机介面弥补生理缺陷;视障人士也能借由旁白等辅助功能快速适应网络世界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AI与大数据 图7张

▲ 瘫痪跑者Adam Gorlitsky借由外骨骼帮助,打破了世界纪录。

不管机器人还是外骨骼,这些技术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如今类似技术有可能帮助更多被忽视的小众人群,给他们更多机会和未来。

波士顿动力机械狗和维珍航空探索商业技术和宇宙边界时,还有人在用机器人服务被忽视的人群、想用机器人帮助无法移动的人建立更多连结。人们担心科技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时,OriHime-D这类机器人还是让人安心和有希望。

(本文由 爱范儿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The Avatar World)

延伸阅读:

  • Google 推出虚拟点字键盘,让视障人士愉快玩手机有多难?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