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博士弃百万年薪,AI 养殖留下台南渔村风景

竹科博士弃百万年薪,AI 养殖留下台南渔村风景

每年秋末,黑面琵鹭从北方飞越 2 千多公里,到台南沿海过冬,一池连着一池的鱼塭,就是它们的豪华自助餐。像这类的候鸟,无论外面世界多大,绕了一圈,最后仍会回到最熟悉的家乡。

中国台湾新创圈,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从成功大学电机学士念到博士、在台南待了10年的连唯证,毕业后理所当然进入竹科半导体业当IC设计师。

每年,他仍会回七股赏鸟,但有次回去却观察到:“为什么鱼塭渐渐干涸?”这开启了他的返乡创业路。

没养过鱼,却要教渔民养鱼?
花一年当免费实习生,博得在地信任

他问当地养殖渔民,为什么现在都不养鱼了?原来,养殖业正面临世代断层危机,老一辈仰赖人工、缺少系统性资料纪录,难以传承;也因为太辛苦,每几小时就要巡一次鱼塭、全年无休,不希望下一代回来接班。另一方面,想进这行的年轻人,却因为缺乏经验,难以跨入。

在连唯证眼里,这些问题都可靠科技解决。“只要能把产业里的重要参数数位化,就能复制成功、避免失败,加速产业发展。”他说。这也是半导体产业给他的思维。

但看见痛点还不够,他更务实分析市场。

从台南七股出发,他瞄准的是,占全球约8成渔获量的内地和东南亚市场。

当渔获量越来越稀缺,“鱼就是海里的黄金,”他说,因此需要透过科技升级养殖技术,就像最具代表的挪威鲑鱼养殖业,人均年产值高达新台币2,400万元,是中国台湾制造业的约3倍、半导体业的约1.3倍。

但,挪威无论气候、水温都与亚洲不同,解决方案无法通用,这正是他的机会。

于是,4年前,连唯证舍弃百万年薪、离开工作4年的半导体大厂,与原本在科技业做海外业务的太太邱禹韶,携手成立海盛科技,再次回到台南。

其实光看外表,很难相信皮肤白净、戴着眼镜的连唯证和邱禹韶,是彻头彻尾的“户外咖”,不只泛舟、高空跳伞、攀岩样样来,更在鲸鲨相伴的大海里求婚。只是,要打进养殖渔业,对这两位熟悉大海的科技新贵,仍是挑战重重。

“我们一开始想得很简单,”连唯证回忆,他们先参考国外渔业用什么最新科技,自己做出产品,再向渔民推销说应该用这产品。没想到,却遭渔民反问:“没养过鱼的人,凭什么来教我怎么养鱼?”

再加上,突然有陌生人找上门,也让渔民起疑心:“是不是来偷鱼或探听什么。”对于要放在水里的物联网设备,也担心会不会有毒?会不会漏电?鱼死掉算谁的责任?

“最难的就是信任感!”连唯证说。

信任,只能靠时间和互动累积。他们花了约一年当渔民的“免费实习生”,学喂鱼、收成、看水色判断水质等养殖知识,观察工作流程,最多一家登门超过10次。

为了研究海上箱网养殖技术,更三天两头就跟着出海。连唯证笑说海上风浪已经让他们“吐到习惯”,甚至,海盛每位员工都去考了可以出海的登船证,过程中需克服心魔,从约1层楼高的甲板跳下海里。

走过这一遭,他已从彻头彻尾的科技人,变成“半个渔民”。原来小丑鱼会“离婚”和吃掉品质不好的卵、海里的石斑鱼也会因晕浪呕吐、鱼在水中歪斜游泳可能是生病等等,了若指掌。

AI工具提升效率
影像辨识记录生长,帮鱼货增重2成

“不要把自己当科技人,AI最重要是产业知识,要把自己当成那个领域的人,才会了解他们的痛点。”连唯证说,也因为长时间观察,他更知道产品应如何设计,在导入新工具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既有工作流程,“像我们原本觉得放一个摄影机下去,不会有问题,但人家不是这样想的。”

为此,他也改变心态,“我们不会比渔民懂养鱼,所以不要想着去改变他的生活、工作流程,而是帮他提升效率,”连唯证形容,“就像是提供Word(软件),但没有教怎么排版”。

目前海盛管理系统主要有3种功能,从陆地上的水族箱、鱼塭到海中的箱网养殖都适用。首先,是“看得到”,透过AI影像辨识去除水中影像杂质,就算在充满海藻的混浊海水里,也能看清鱼。

再来是“量得到”,可量测和记录鱼类的身长、体重和健康状况。一家业者就发想利用该工具,记录不同饲料配方对鱼生长状况的影响,调整配方后,鱼在3周内增加22%体重。

此外,过去要出货时,为了达到客户要求的体重,得定期抽样,实际将鱼捞起,用人工量测鱼长,可能造成鱼的耗损。透过AI工具,5分钟就能量完300只鱼,且不会耗损任何一条鱼。

中国台湾最大活饵供应商东林水产,就导入这台AI摄影机,记录和预测小丑鱼种鱼何时产卵。要培育小丑鱼,等种鱼孵卵约5天后,才能将鱼卵收成、移到更大的缸培育,若时间没算好,等鱼卵孵化成鱼苗后,会被水流带走而产生耗损。

过去,他们只能靠人力从上午9点巡到晚上6点,若小丑鱼在晚上产卵,误差最多可能到一天,影响收成率。但如今透过AI,能即时记录并预测产卵时间,减少耗损,提早做出货排程。而且,这套工具还能透过辨识小丑鱼的外观、游泳行为,判断小丑鱼是否生病、生了什么病。

做为海盛第一批客户,东林2代林裕纶笑说,之所以想导入这套设备,就是因为年轻人比较“懒”,希望透过自动化省下更多时间和人力,改变全年无休的养殖业。在他的记忆里,过往放下家里鱼塭、全家一起出游的次数,不到1、2次。

第三种功能是“控得到”,将海盛的AI影像辨识技术与既有养殖设备结合。例如,以往自动喂食器只能定时定量投食,但结合海盛的摄影机,能观察到鱼群都集中在某一区,就能调整投食,避免发生某群鱼吃太撑、另一群鱼吃不到的状况。

如今,中国台湾最大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商、最大网具制造商和自动喂食器制造商,都是海盛合作对象,也成为他们打进养殖渔业的通路。

竹科博士弃百万年薪,AI 养殖留下台南渔村风景 AI与大数据 图2张

▲连唯证(左)与邱禹韶(右)离开科技大厂创业,与养殖业东林水产二代林裕纶(中)一拍即合,要透过AI加速产业升级。

打进养殖业设备龙头
杜拜、内地、巴基斯坦业者也在洽询

此外,西南部渔业县也有数十位渔民与海盛合作,针对8种市场上价格较高但难以养殖的鱼种分析、认证,提高育成率,更已有杜拜、巴基斯坦、内地的业者在洽询。

10年前,连唯证是成大野鸟社兼黑面琵鹭保育志工,常常清晨就得在岸边守候,记录该年有几只黑面琵鹭飞回中国台湾。念博士时,更每周都到七股防波堤晒太阳,铺件雨衣就躺在地上睡午觉,“博士论文都在那写完的!”他笑说。

10年后,他又回到这片土地创业。问他这几年自己最大的改变?他给了一个出乎意料、却也很朴实的答案:知道哪边卖的鱼最好吃!“过去在科技业的目标是当‘CEO’,现在是倒过来的‘OEC’(指日文“好吃”的发音)!”

(作者:张庭瑜;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转载;首图为示意图;来源:pixabay)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