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 50 万用户挣扎 7 年仍忍痛收摊,从 AI 辅助写程式工具 Kite 故事可学到什么?

拥 50 万用户挣扎 7 年仍忍痛收摊,从 AI 辅助写程式工具 Kite 故事可学到什么?

有时候失败的故事,远比成功案例带来更多省思。

Kite是2014年成立的AI写程式帮手,技术环境还不那么发达时,就以“自动化写程式”为目标打造产品,上线后成功协助开发人员提升效率,每月拥有高达50万名活跃用户。

然而,尽管产品被市场接受,营运却走到尽头,11月宣布中止业务。Kite的商业模式和营运过程出了什么问题,被迫放弃7年努力忍痛收摊?

花5年做产品,累积数十万用户却始终零收入

Kite创办人暨执行长Adam Smith曾在2006年创立电子邮件分析工具Xobni,2013年被Yahoo收购。隔年Adam Smith就开启第二度创业成立Kite,尝试以AI技术加速写程式效率。

虽然当时AI应用还不丰富,但Kite想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让程式语言许多重复元素能自动化处理,并像Word“拼写检查器”藉机器学习帮助开发人员检查错误。如此开发人员就能专注提升软件品质,而不是花大把时间debug与维护程式码。

拥 50 万用户挣扎 7 年仍忍痛收摊,从 AI 辅助写程式工具 Kite 故事可学到什么? AI与大数据 图2张

▲ Kite希望协助工程师自动化处理重复性排错检查。(Source:Kite)

Kite以GitHub程式码为训练数据建立AI学习模型,花5年不断修正和最佳化后,终于2019年做出市场接受的产品,可为开发人员精准预测一整串程式码接续用词。上线后行销支出几乎为零,攀升到每月达50万名活跃用户。

然而,尽管使用人数显着扩大,营运约3年左右,Kite却没有获得任何收入,除了获利状况不尽理想,要打造真正完整理解程式码逻辑的AI产品,也比想像困难。

用户不想花钱、技术无法支撑,Kite为什么做不起来?

Adam Smith结束业务声明提到,Kite之所以走不下去,和两大原因有关:商业模式失败和技术不够成熟:

1. 商业模式失败:50万用户不愿意掏钱?

“我们的50万名开发人员不愿付费使用Kite”,Adam Smith指出,Kite个人使用者多半免费版就够用,因此原本主要锁定付费客群是企业用户,然而大多数状况,工程师主管单位顶多只愿意花钱解锁单项功能,而不想长期订阅任何付费方案,“就算Kite能让写程式提升18%效率,也不能成功吸引他们”。

Adam Smith说,找寻获利方式碰壁时,曾尝试探索更多业务转型的可能方向,但考量到经过7年高压工作,整个团队已筋疲力尽,还是决定停止Kite业务。

Kite商业模式之所以失败,除了付费方案不够吸引人,《Devclass》报道也提到,像Kite这类开发者工具,虽然的确能帮助使用者,但产品开发成本很高,打入市场时往往不具价格优势,此时当其他大型公司也有类似工具时,便更难成功让使用者买单。

2. 技术不够成熟:起步时机太早、AI发展还不到位

Adam Smith提到,另一个导致Kite失败的致命原因,则是时机错误。

他表示,虽然Kite有做出成绩,但未达“提升10倍效率”目标,这是因Kite起步时机过早,没考量到整体科技环境尚未准备就绪,且直至今日AI发展也远远不够成熟,他强调:“就算现在最先进AI模型,也没办法完全理解程式语言结构。”

Adam Smith透露,其实Kite还在营运时,训练模型取得很大进展,却碍于资源不足无法继续研发,以他个人经验来说,估计要建立真正可靠的AI产生程式码工具,至少得投资1亿美元。

但Adam Smith也认为,Kite失败并不代表这条路不可行,他相信运用AI技术彻底改变软件开发的那天仍会到来,如由Github与Open AI合作打造的自动写程式码工具Copilot,就有很可观的潜力,“只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说。

拥 50 万用户挣扎 7 年仍忍痛收摊,从 AI 辅助写程式工具 Kite 故事可学到什么? AI与大数据 图3张

▲ Github与Open AI合作打造的Copilot,能侦测开发人员输入的程式码后自动推荐接续的编写建议。(Source:GitHub Copilot)

结束运作后,Kite大部分程式码都开源上传GitHub,含Python类型推理引擎、Python公共套件分析器、桌面软件、整合编辑器、GitHub爬虫与分析器等。

开源资源帮助有限,打造AI产品还有哪些挑战?

虽然Kite失败和商业模式出错脱不了关系,但也带出AI产品发展的局限:即便有越来越丰富的开源程式码,大多数人仍很难有足够硬件设备和资金,实际运用开源资源。

正如知名电脑资讯出版商O′Reilly高级主管Mike Loukides近期文章指出,虽然有很多公司都声称发展AI,但推动AI发展有比较显着成果的只有Meta、OpenAI和Google,这三间公司的共同点是,都有强大的运算基础设施。

Mike Loukides表示,三间公司都响应开源而公开部分程式码,但本身就是为了大规模运算编写,导致不论个人、企业或研究机构,都很难用一般硬件装置自行训练这些大型AI模型。

换句话说,AI技术要达到开源精神,不只公开程式码,而是要有更突破的方法,让开发人员真正接触巨头公司的技术内涵,以让整体科技有更大前进能量。否则很难训练出有巨大影响力的AI模型。加上层出不穷的法律规范、隐私权、机器犯罪等争议,打造AI产品的道路还是充满重重挑战。

  • Kite raises $17M for its AI-driven code completion tool
  • AI程式开发助理先驱Kite宣布收摊,并开源产品程式码
  • AI-assisted coding start-up Kite sunsets after failing to take flight

(本文由 创业小聚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Kite)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