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资金追捧 AI 热潮!是否重演 2000 年网络泡沫?

▼
全球股市掀起 AI 浪潮,辉达(NVIDIA)引领科技股狂飙,带动台股 AI 服务器供应链大涨,但是市场忧心这波受到资金追捧的 AI 热潮,是否会重演 2000 年的网络泡沫?美系外资认为距离泡沫指标还很远,而富达国际则认为企业能否借由投资 AI 逐步提升收益,未来 18 个月将能见真章,并建议投资人应保持谨慎和理性。
由于 NVIDIA 引领 ChatGPT 的生成式 AI 浪潮,成为迄今为止标普 500 指数中表现最好的个股,因此不断引发重演网络泡沫的声浪出现,Jonestrading 市场策略长 Michael O’Rourke 表示,AI 热潮与当年的网络兴起,不可否认有着相似之处,投资人的确担心错过上涨机会,而不计成本的买进,但即使买进的是优质股,若以过高的价格买进仍有风险。
NVIDIA 受惠 AI 投资的热潮,股价营收比(PSR)已创历史新高达 40 倍,市值更是突破 1 兆美元,Boston Partners 全球市场研究总监 Michael Mullaney 表示,NVIDIA 引领 AI 产业以 30% 的速度成长,但与网络时代的差别在于,目前大涨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获利结构,并不会像网络泡沫时代那样直接被消灭。
美系外资表示,AI 是一个十年的故事,目前仅处于 AI 投资第一阶段,重点在于建构 AI 材料与设备,整体处于早期阶段,投资者不应该对估值敏感,并预计 AI 发展的好处将在未来十年内分阶段显现,包括从半导体扩及到基础建设,相信现在 AI 训练阶段先于模型部署,企业可能会围绕 AI 进行重新架构。
美系外资指出,目前看来 AI 热潮距离泡沫指标还很远,虽然市场不可避免地将 AI 热潮与网络泡沫进行比较,但是当今领先的 AI 公司都已经建立良好的现金流状况,这与过去许多在网络泡沫崩溃期间被淘汰、缺乏可行商业案例的小公司不同,而且现在只是 AI 处于长达十年周期的开始,只是过去网络时代的高通和英特尔,现在变成 NVIDIA,以及半导体制造材料或设备的供应商。
富达全球科技基金潮品文 Hyun Ho Sohn 指出,科技产业今年以来展现增长动能,投资人乐观情绪似乎未受疲弱的经济指标及通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但背后主要支撑只有来自备受市场热捧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概念,而 AI 早已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只是 ChatGPT 和其他大型语言模型是 AI 发展的重大突破,造就巨大的投资契机,这与 90 年代的网络科技热潮确有相似之处。
面对资金追捧的 AI 热潮,富达国际建议,投资人应保持谨慎和理性,虽然每家科技公司都在卖力展示其符合人工智慧的主题,部分企业更试图利用 AI 热潮赚取短线收益,聚焦短期内可吸引客户的 AI 相关产品,使得企业不得不投资 AI 相关应用,但是各企业能否借由投资 AI 逐步提升收益,未来 18 个月就能见真章。
随着人工智慧的发展,新应用程式应运而生,部分已可供使用,但部分仍属实验性质,富达国际认为,鉴于企业的风险承受度较个人消费者为低,企业所采用的 AI 应用程式,涉及较高的数据安全及监管风险,所以专为消费者设计的应用程式可望吸引更多早期使用者,评估 AI 技术的真正需求,还需要时间发酵,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波动。
富达国际分析,科技企业抱持谨慎态度,如软件公司不时强调企业预算转弱的潜在风险,投资人需留意个别企业的发展差异,而网络科技公司前景相对乐观,涉及个人电脑和智慧电话终端市场的企业也开始观望下半年可能复甦的机会,至于资料中心正面临需求两极化,一方面是 AI 相关需求蓬勃增长,另一方面是非 AI 相关需求逐步放缓,因此即使科技产业已显着反弹,但目前富达对整体科技产业仍持审慎看法,另对长线看法维持正面。
部分投资人忧心 AI 热潮可能会重演 2000 年的网络泡沫,富达国际认为,尽管目前情况与当年确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关键差异,首先是目前市场对科技的需求较 2000 年多元化,当年的需求主要由新崛起的网络科技企业带动,但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较市场预期缓慢,以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反观现在消费者及企业的科技应用已十分广泛,即使 AI 应用发展慢,需求也不会随之消失。
富达国际强调,整体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较过去稳健,例如受惠于经常性或黏性的订阅模式收入,现在相较 2000 年,消费者、企业和官方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显而易见,虽然过去 12 个月通膨持续对市场造成压力,但考虑到科技企业受惠具持久性及结构性增长的终端需求,所以仍比 90 年代末及 2000 年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首图来源:Image by Freepik)
延伸阅读:
- 纬创、纬颖、广达飙涨停没有极限!外资喊买纬颖调目标价到 2,240 元
- 外资评价纬创、广达、技嘉能追吗?一张图看懂辉达 AI 服务器供应链
- 纬创、纬颖、广达、技嘉、金像电!外资点名 AI 关键“买进”优先顺序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