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AI 没意识,不代表以后没有!图灵奖得主 Bengio 最新论文:技术已不是障碍
▼
人工智慧会发展出意识吗?今年初 ChatGPT 热潮席卷全球时,一度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 AI 会不会让自己失业)。这种恐惧和危机感,很快就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大模型产品取代,多数人在焦虑未来和关注眼前之间选择了后者。
不过59岁的Yoshua Bengio依然关注这件事,22日他和19人团队公布长达88页的重磅论文,论证现在AI是否可能拥有意识。Bengio曾于2018年因深度学习研究获图灵奖,是人工智慧领域先驱者;其他作者都是人工智慧、神经科学和哲学领域教授和专家。
先看结论:论文认为,目前没有具意识的AI,但以现在技术条件,创造出有意识的AI不成问题。
光这句话就让人汗毛直竖。就好像昨天还在谈虚拟小镇相安无事像真人生活的 AI 代理人(AI Agents),明天这群AI代理就开始想说小镇外面有什么、真正的人类世界是什么样等等等了……
是福还是祸,就先来看论文的研究方法吧。
首先说明什么是“意识”,虽然每人都能大概讲出自己的理解,但在学术界,意识概念长达几世纪定义都不同,哲学家、神学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数千年分析、界定、诠释和辩论,但意识的本质唯一统一结论是还有争议。
人工智慧领域对人工意识的理解也经历漫长演进。
20世纪,以艾伦图灵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贡献最具影响力的定义,也就是着名的“图灵测试”──如果测试者对无法确认身分的两个对象(一人一机器)提出相同问题,答案让他无法区分谁是机器谁是人,就认为机器通过图灵测试,拥有意识。
行为主义的特点是,将意识解释成一系列能外部观察的行为,以行为定义意识。但这方法忽略心理现象,无法解释智力。
功能主义后来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定义人工意识的新主导理论。和行为主义相比,功能主义更关注大脑做什么及大脑功能对什么起作用──如果有任何东西能模仿特定心理状态与计算过程因果关系,意识就可实现。功能主义也对事物如何运作、什么物质组成等外在体现不感兴趣,就好比任何能报时的东西都说是时钟,而时钟是什么制成的并不重要,只要能报时就行。
尽管功能主义也认为有无法体现事物思考性等问题,但依然是现在人工智慧领域较主流衡量AI是否有意识的依据。后来美国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Hilary Putnam又将功能主义与计算概念结合,提出心智计算主义。简而言之,心智计算主义认为,精神世界是基于使用资讯、计算(思考)、记忆(储存)和回馈等概念的物理系统(即计算机)。
Bengio等人论文,对AI有无意识基础的判断依据正是心智计算主义。
基础原则确定后,接下来进入更细致的“评分”。之前学术界对意识研究有公认结果,如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意识必要条件的主张等,论文作者做的事就是,从过往意识研究成果取部分科学理论,当成判断AI是否有意识的评估依据和指标。
论文介绍循环加工理论(Recurrent Processing Theory,RPT)、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和计算高阶理论(Computational Higher-Order Theories,HOT)三种科学理论。
以循环加工理论(RPT)为例,研究者分成RPT-1和RPT-2两个指标:RPT-1指“使用算法循环的输入模组”,RPT-2指“产生有组织、整合感知表示的输入模组”。
(Source:arxiv,下同)
衡量AI有无意识时,就是将性能和这些指标比对。以下是论文详列的其他科学理论指标:
当然并不是真的评分某AI,而是要看AI同时满足多少指标。研究者指出,判断AI有无意识并没有绝对答案: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通常把意识说得好像全有或全无,但我们对此可能性持开放态度:一个AI系统可能部分有意识,或不是完全有意识也不是完全无意识。许多属性有“模糊”边界,就像衬衫可能介于黄X和绿色之间,这就没有它是否为黄X的事实。
论文也提到研究使用偏理论法,也和心智计算主义原则对应,偏理论指的是评估AI是否满足科学理论指标功能或架构条件,而不是去找某些具体行为特征,“对AI意识研究来说,重理论法十分必要,重理论法是专注系统如何工作,而不是是否显示可能视为有意识存在特征的外在行为形式”。
以上便是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下半部也提出案例,说明判断特定AI系统是否有意识的研究过程,包括基于Transformer的大型语言模型和Perceiver架构,还分析DeepMind的Adaptive Agent(在3D虚拟环境运行的强化学习AI代理)和Google的PaLM-E(经训练可操纵机器人的多模组视觉语言模型)。
不过最终结果显示,这些AI系统都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有意识倾向。研究者说:“研究证据表明,如果心智计算主义正确,有意识的AI系统近期就能建立。”
论文发表后,NVIDIA首席AI科学家Jim Fan第一时间转发,表示他对研究团队的敬佩:
“意识”一直都是AI领域讳莫如深的话题。这篇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参与撰写的88页论文,是对意识科学理论及人工智慧堆栈可能达成的系统调查,我称赞他们有勇气解决这个大多数研究员都会回避的争议性话题。
“Consciousness” has been the taboo “C-word” in AI.
This 88-page paper, coauthored by Turing Prize laureate Yoshua Bengio, is a systematic survey of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possible implementations in today’s AI stack.
I commend their courage to… pic.twitter.com/XRJmHRZRz7
— Jim Fan (@DrJimFan) August 21, 2023
身为世界级人工智慧专家和深度学习先驱,Bengio近年研究课题许多都和人工智慧意识相关:
2017年,刊登于arXiv的〈意识先验〉(The Consciousness Prior)论文;2019年NeurIPS大会,发表“从System 1深度学习到System 2深度学习”主题演讲,提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深度学习正从直觉、无意识静态资料库学习,转向有意识、推理和逻辑的新型架构。
3月Bengio也参与轰轰烈烈的反对各家人工智慧实验室搞AI“军备竞赛”、要求暂停至少六个月比GPT-4更强模型研发的运动,和超过千名产业和学术人士连署;两个月后又发表一篇系统分析〈危害人类的AI如何出现〉文章。
直到这次联合发表论文,Bengio一直不遗余力当那个想警告大家AI未来该何去何从的人。
就像论文说“这篇报告还远未对这些(AI有无意识的)话题下定论。我们强烈建议支持意识科学及AI应用研究。我们也呼吁,社群应尽快将建立有意识AI系统的道德和社会风险纳入考量(尽管这并不是这篇报告的主题)”。
(本文由 品玩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延伸阅读:
- 像素风西部世界现身,AI 居民甚至会看《1984》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