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叶问咏春遇上AI,内地功夫武艺传承焕生机

咏春拳,作为一门内地传统武术,是具有 200 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代代相传及发扬,早已在世界范围流行。

咏春与香港渊源颇深,1949 年咏春大师叶问从内地来香港后,在香港教授咏春拳,令咏春在香港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咏春拳,一直是香港电影的热门题材,甄子丹、梁朝伟、谢霆锋等等众多影星都曾在其作品中对这种拳法有过演绎。

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叶问咏春,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专业应用)副教授、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八年来,伙拍香港叶问咏春六大门派,编撰成书《武艺传承:香港叶问咏春口述历史》。

同时,李家文还发起研究项目《咏春的虚拟境界》,制作以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及分析动作的“虚拟咏春学习系统”,让咏春学习借助互联网春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个拳馆仿佛是一个大家庭

李家文日前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己本身 2013 开始接触咏春,亦亲身学过几个月,很喜欢拳馆文化。

她说,进入拳馆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平日里彰显身份地位的“手表”、“汽车”,在拳馆里全部失去了意义,当中“最好打”那位可能只是一位货车司机,进去拳馆看到他就要喊一声“师兄”。

李家文说,一个拳馆就仿佛是一个大家庭,这种家庭人伦观念,是很吸引人之处,亦很值得研究。

通过收集珍贵的香港武术史料、与叶问咏春门人访谈,以及汇集近年相关的电影、纪录片作品,李家文编撰《武艺传承:香港叶问咏春口述历史》,探讨叶问咏春在香港发展和门人传承的概况,体现叶问咏春的传世价值。

或许就是因为“拳馆如大家庭”的观念,令咏春拳这一内地文化可以这么受外华人喜爱。

有份参与项目的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兼任讲师冼浩贤表示,记得每次叶准摆大寿,不少外国弟子都会纷纷前来,而且他们很重视师徒关系,就算不太会讲中文,也一定要喊一声“师傅”。

一来到拳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共同做着这件大家都有兴趣的事。

头三年“乜都问唔到” 靠诚意终获“至宝”

谈及多年来的史料收集和采访工作,李家文表示并不容易,和做新闻一样,要“搭上搭”接触各位师傅,逐步建立信任。

以叶准为例,头三年,几乎问不到什么太有价值的内容,都是些他公开讲述过的事。

而且有时候事出突然,“他突然就一个电话告诉你下礼拜要去佛山讲座,问你来不来,就要立刻请假出埠。”李家文回忆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傅们最终还是真情流露,愿意拿出“压箱底”的故事,李家文说,有些话,连徒弟们听完都觉得“诚惶诚恐”,原来师傅们还这样想过。

自己作为一个记录者,能够获得这种被受访者的信赖,是最宝贵最无价的。

人工智能AI)推动武艺传承计划

《咏春的虚拟境界》是由李家文博士构思的叶问咏春项目,得到“创新及科技基金”(118万元)的资助拨款,即将由9月开始为期1年,制作以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及分析动作的“虚拟咏春学习系统”,让中小学生得以免费虚拟学习“小念头”套路,以推动咏春武艺传承。

Jerry既是全职武术工作者,亦是该计划顾问之一,他表示在疫情间自己首度体验以网络进行教学,令自己进一步思考到武术传授的新出路。“原本会来学功夫的人已是小众中的小众⋯⋯如果有一个新途径去推广,或者能扩阔习者光谱。”,Jerry亦表示AI技术或能一改常人认为“内地功夫难学”的观念:“以往觉得难学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标准,过去都只会以师父的眼睛作为标准。但AI技术可以清楚让习者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已是很大的进步。”

倪秉郎则认为借助AI技术学习小念头,能够引起不少年轻人的兴趣。但功夫始终需要师父手把手般教学,所以AI学习只能充当介绍手法。李家文亦重申计划目的绝不是“以AI取代师傅”,AI只担当辅助推广的角色。

“虚拟咏春学习系统”将免费提供予全港中小学使用。

叶问次子叶正入室弟子、咏春体育会主席李煜昌表示,疫情对咏春影响不小,因教授拳法需要手把手近距离接触,不过所幸现今科学技术发达,这类技术手段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始终“隔着屏幕很 Cool”,没有了热情和温度,能够手把手教授是最好。

不过,在某些环节,例如教授咏春中的“中轴”、“子午线”等概念,或许在科技辅助下,比纯人工教授更为精准。

科技助更好传承保育国术咏春

叶问长子叶准入室弟子、中学校长彭耀钧表示,咏春在学界推广的切入点不单是作为运动项目,它武艺背后的哲学思维,在香港流传当中涉及的历史等文化价值亦非常广阔,是一个很好的专题,十分值得在中小学推广。

李家文说,以科技手段教授咏春可以和真人教授相辅相成,让教学变得更加具象,且学生能够更容易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师傅不在身边时,亦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或许这样可以让国术咏春传承保育得更加好。”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