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为何令人忧心?3重点看清Sam Altman真正对手

看完 OpenAI 史上第一次的开发者人员大会 DevDay,发现几乎没有值得分享的新突破和发表,内容主要就是“API 降价”、“token 变长”、“可以提供自己的资料(库)给 GPT 吃”、“OpenAI 可以帮你训练自己的模型,但是很贵(没讲多贵)”。

既然是开发者大会,聚焦在开发者相关的更新很合理,不会发布什么吸睛的内容。

OpenAI 就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一样,进入了“优化 AI 基础设施的阶段”,而这反而是我认为 OpenAI 自己需要非常担心的地方。

OpenAI开发者大会、sam altman.jpg

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Dev Day上,执行长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发表AI模型GPT-4 Turbo。

图/ OpenAI

市场上最近一直流传,OpenAI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要杀遍所有 AI 新创公司了,这其实是个满笼统的说法,因为应用 OpenAI 的人多,与 OpenAI 正面冲突的人少,毕竟 OpenAI 目前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不公布任何细节的 GPT-4,而与之正面冲突的也不过就是 Anthropic 等等几家能够募集到雄厚资本的公司而已。

真正的重点在于,如果没有 GPT-4 以外的独门竞争优势,OpenAI 要怎么和几间 Big Tech 竞争?吸引到更多开发者?因为谈到基础设施和开发者生态,拥有强大云端基础设施的 Google, Amazon, 和 Microsoft 都是更擅长的。

OpenAI开发者大会上,隐藏真正的挑战

OpenAI 真正的对手是这些 Big Tech。

什么?你说我把 Microsoft 也列在里面?他们可是伙伴呀。不不不,OpenAI 下半年以来和微软已经渐行渐远,微软就跟 Google 和 Amazon 一样,知道大生意是在 AI 基础设施,希望尽可能多的模型上到自己的云端平台让大家选用。微软今年七月宣布与 Meta LLaMA 2 合作的那一刻,两家公司已经走上不同的道路。

OpenAI 则是走完全封闭的路线,以单一 GPT 为主线,把这条路走到底。如果微软评估 GPT 在现在与未来都具有长期不可取代的优势,那么微软自然会押注在深化与 OpenAI 的合作,无论是资本合作或是技术合作,但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任何一家 Big Tech 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你 OpenAI 押宝一个 GPT,我 Big Tech 可是有一整个基础设施的生意和更庞大的开发者生态要照顾,肯定要提供开发者尽可能多的选项和模型。

这也暗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模型并不是 Big Tech 们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时间过去,模型越来越不是全世界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呢?

AI的竞争优势不是模型,为什么?

原因1:成本只会越来越低:
制作模型、微调模型、和使用模型的成本,就跟所有科技发展的曲线一样,肯定只会越来越低。我们一个一个项目来看:现在“制作模型”(尤其是基础模型)还是很贵,但是业界和开发者早就从开源社群取得替代方案(大部分是 LLaMA 2),因此稍微有点成本概念的人,都不会脑冲想要自己去训练基础模型。而“微调模型”成本持续降低,现在的问题是资料集不好取得、以及资料品质的问题。最后“使用模型”就不用说了,是现在成本最低的项目,几乎人人负担得起,而且成本只会再更往下走。

当模型真的变成了如水电一样的标配,那么竞争的重点就不会在于模型本身。即使重点在于模型本身,那么我 Big Tech 当然海纳百川,欢迎众多模型上架到我云端平台, 我要赚的,可是云端的钱啊

原因2:竞争优势来自于内部资料,而非模型本身:
呼应到上面第一点,当企业知道训练自己的基础模型,目前以成本来说是不可行的时候,关注点会放在缩小范围,用自己的资料集调教开源模型或是小型模型的 POC 专案。 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注意到,真正的竞争优势是来自于自己的内部独门资料,而不是来自于模型本身。

所以 OpenAI 这次虽然推出了让你可以介接自己资料库到 GPT 的服务。但是这些 Big Tech 同样能做,不是技术门槛也不是竞争优势。而且企业现在对于采用 AI 的主要考量是资安,并不是 OpenAI 或是 Big Tech 能不能够让我上传自己的企业资料。就算 Sam Altman 再怎么口头保证 GPT 绝对不会再利用企业上传的资料,我们还是要仔细看看到时候使用者条款是怎么写的。

原因3:重点在找出商业场景及使用者体验:
企业现在针对 AI 关心的是两个面向:将 AI 应用在自己既有的商业模式上,以及提升组织内部的生产力(自我揭露:iKala 旗下的 iKala Cloud 是 Google Workspace (GWS) 的代理商)。以前者来说,延续以上第二点,多数企业现在关注的是拉资料管线,把自己的资料整理好,在 AI 能否实际落地到既有的商业场景,则是多数处于摸索阶段,还要一段时间。 跟模型本身无关,主要是找出商业场景和使用者体验的问题,不是模型的能力问题。

来到后者“组织内部的生产力”,我们发现真正快速落地的是人们急着采用生产力软件 Google Workspace 和 Microsoft 365,以及他们所搭配的乡对应的 Duet AI 和 Copilot,因为入门门槛低,而且可以即刻提升组织效率。这些跟模型本身的竞争优势也无关,纯粹是 Google 和 Microsoft 狭着本来就有的数以十亿计的庞大企业用户规模,加上 Duet AI 和 Copilot 的“轻轻点缀”,再次把规模经济和开发者生态掌握得更牢更实。

延伸阅读:“ChatGPT之父”Sam Altman引爆AI巨浪,一文回顾他与OpenAI的故事

OpenAI若独特性不足,很容易被Big Tech打趴

还是回到那句老话, 所有的数位战争,都是生态系的战争 。一项技术或是发明除非真的是非常独到,与既有的一切有明显区隔,才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独门生态系,与既有的生态系分庭抗礼。现在我看到的是,OpenAI 的 GPT 虽然在过去一年占尽风头,也累积了可观的用户规模,但是 Big Tech 在过去一年也都睡醒了,奋力急起直追,从资本、从合作、从巩固既有生态,无所不用其极阻止 OpenAI 抢下 AI 未来的话语权,OpenAI 的独特性一旦越来越不明显,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场 365 度的战争,而 Big Tech 手上的武器本来就很多,只是一件一件慢慢拿出来用而已,老神在在。

先行者的确会抢到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后来怎么样。我们就继续看看这场史无前例 AI 商业大战到底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延伸阅读:AI海啸来了,为何你该试着写一篇作文:如果我是小学生

责任编辑:林美欣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