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红了一年多,有多少企业拥抱了?调查:近4成至今还在观望

生成式AI轰轰烈烈点燃全球产业投入AI一年多后,究竟对中国台湾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财团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AIF)于3月19日公布“2023 中国台湾产业AI化大调查”。结果显示,虽有过半企业已开始使用AI,但仅3成接续开启新AI专案规划;同时,中国台湾企业AI化指数的差异正在逐步加大, 可能落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化状态。

中国台湾产业AI化

ICT产业仍运用AI的意识较高,但其他产业则有进步空间。

图/ 财团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

中国台湾“产业AI化大调查”的4大关键重点

1.企业数位化程度缓慢,且未能进一步应用资料

虽然超过8成企业已将营运相关资料电子化,但只有3成企业能再进一步整合不同资讯系统;若要再串流内外部资料分析,以加速商业决策判断的企业也仅约1成。

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虽然加速企业使用AI,看似增加企业内部资料整理动机,但对数位化程度并无产生明显影响。

2.近4成企业仍在观望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相较2022年,不了解或尚在评估AI技术的企业比例稍低,但近4成企业仍在观望,又以制造业/官方/其他产业的AI导入程度最低,6成仍未采用AI技术。

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使得企业更愿意尝试使用AI。但后续是否能对企业经营或是决策流程带来改变,仍需观察。

3.企业员工对AI的理解程度仍偏低

2023年整体企业员工对AI的理解程度仍然偏低,其中以ICT产业指数较高,其余产业认为“低于25%员工具备足够AI基本知识”的企业比例略下降,较上年度更为乐观。

但有7成以上的制造业/官方机关/其他企业认为,内部具备足够AI基本知识的员工不到25%。

4.AI导入3大挑战:数据、AI 认知与组织文化

统计曾应用AI技术的204家企业(约占总数62.7%),执行团队在AI导入过程中,主要遇到的3大挑战为“数据资料不足或散落在各部门难以整合”,其次则是“领导阶层对于AI认知不足”与“公司内部资源调用权限有限”。

超过半数企业已使用生成式AI工具,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指出,比较历年调查可以看出,生成式AI工具降低了AI的使用门槛,已有超过半数企业(54.2%)内部已开始导入公司营运流程或个人/部门内使用。

其中,企业多半使用现成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业也会串连生成式AI服务商所提供的API,开发自家专属服务;或开发自己的生成式AI模型

整体而言,2023年整体产业AI化指数表现仍然偏低,甚至略低于2022年。还有另外一个重点发现,根据本份调查,中国台湾企业AI化指数的差异正在逐步加大,是否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明年度调查值得关注的重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执行长温怡玲表示,AI导入与应用是中国台湾产业转型势必面对的课题,2022年底生成式AI面世之后,或可称为第二波“产业AI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有极大的改变。

这一波AI热潮也让全球对于AI的思考从“成本”、“投资”延伸到“风险”,也就是说,AI绝不能只停留在技术采用的考虑,必须从营运策略与企业治理的高度重新定义及定位。对于企业、产业与官方而言,无一例外。

延伸阅读:AI之战杀出程咬金!苹果传结盟Google,20亿台iPhone碰上Gemini能怎么玩?

责任编辑:钱玉纮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