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工领域华人学者孔祥重,AI 推手作育英才接轨国际

资工领域华人学者孔祥重,AI 推手作育英才接轨国际

AI 人工智慧是下世代科技发展的主轴之一,工研院新科院士孔祥重,多年前提出阵列式平行理论(Systolic Array),影响及促成今日 AI 加速器的问世;他协助中国台湾资通讯前瞻计划、创办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培育超过 6,500 位 AI 人才,更为产业迈入 AI 人工智慧时代提供丰沛的能量。

(本文源自工研院之《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第 345 期,《AI资源网》获得授权转载,请读者尊重工研院之智慧财产权。)

1997 年“深蓝”电脑打败世界西洋棋冠军,2017 年“AlphaGO”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手,两场电脑战胜人脑的里程碑,相隔 20 年,而 AI 人工智慧被视为是未来 10 年科技发展,乃至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动力。

孔祥重被视为是全球资讯工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学者之一,在 70 年代所提出的阵列式平行理论,直至近年仍被 Google 应用在 AI 晶片上,做为 AI 加速器的架构,影响相当深远。资工领域华人学者孔祥重,AI 推手作育英才接轨国际 AI与大数据 图2张

▲ 哈佛大学比尔盖兹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校长孔祥重。

他在资讯科学领域传道授业逾 40 年,桃李满天下,不仅获聘为哈佛大学比尔盖兹讲座教授、马来西亚外大公司顾问,除了中国台湾,新加坡也向他求教地区科技发展的策略。

事实上,孔祥重从大学到博士读的都是数学,却因缘际会踏进资讯工程领域。求知若渴的他,面对当时仍属全新领域的学门,毫无畏惧,反而如海绵般吸收新知,正是因为积极求知,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俱足下一展长才。

勇于跨新领域,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0 年代,时值美国达成越战停战协议、华裔功夫明星李小龙逝世,影响今日科技发展的电脑(又称计算机)蓬勃发展,而积体电路(IC)的发明,则大大地降低了电脑生产成本,电脑从此开始走向千家万户。

“当时大众多认为电脑科学只占生活一小部分,日后才发现,整个社会文化都与电脑科学相关,社会有多大、电脑科学就有多广,”孔祥重回忆当年一头栽进电脑科学领域时,仍难掩兴奋。他是国立清华大学第一届数学系毕业生,后负笈美国,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师从指导教授特劳布(Joseph Frederick Traub),却意外走进丰富多采的电脑世界

孔祥重表示,刚到美国念数学非常辛苦,理解一道题目可能就得花上 2 年。主攻电脑科学的特劳布,相当看好这门科学的未来,便领着学生前往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创建电脑科学系,孔祥重也顺势接触新领域。从数学到电脑,他获得全然的释放,固定每周六花 3 小时到学校图书馆,把电脑科学从理论到系统的期刊论文全部看过一遍,18个月就拿到了学位。

“当时的电脑科学是全新领域,论文量不多,题目也多没人做过,”孔祥重感叹,对照今日资讯科学随时有上万种系统理论,资讯量多太多,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术的追求上,孔祥重相当重视环境、时机的影响,若能在好的时机、切入对的研究题目,“机会来临时,准备好的人就有机会一跃而上。”

Be a Thinker,创造独特价值

“我常常建议学生,Be a Thinker,要安静下来,才能听见上帝的话语,”孔祥重语重心长的说,尽管很多事情不能强求,但若能把自己准备好,机会来时就可以马上行动。

孔祥重进一步说明,现在的资讯太多,传统的学习已经不太够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考”,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学习,补思考的不足。

孔祥重强调,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给自己深思的机会,倾听自己的想法,一味埋头苦干并不会带来任何独特的价值。他每天花 3 小时独处,把思考融入生活,当自己觉得有进步,处于愉快的状态,自然会变成习惯。至于深思的方式,他也建议可以透过讨论与书写,厘清自己的盲点。

特别在变动的环境,思考更是必要,像是中美关系、疫情影响、供应链转移,乃至中国台湾产业的定位,都得随着大环境改变一起思考,甚至改变执行方式。例如:后疫时代要新创公司,不会按往例先找办公室,反而要先确定网络云端作业是否顺畅。

创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作育产业 AI 人才

孔祥重大半光阴都在美国度过,回想与中国台湾的关系,“是来自于工研院,”他回忆,“当时我参与由潘文渊博士领导的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TAC),受邀至工研院,正值工研院发展半导体晶片制造,那时我对中国台湾的产业印象许多都来自工研院。”

1990 年,孔祥重获选中研院院士,之后时常受邀指导中国台湾科技计划,包括数位中国台湾、行动中国台湾、电信地区型计划,以及网络通讯地区型计划等。2003 年担任行政院科技顾问,推动中国台湾资讯工业,任内也规画中国台湾重大产官研资通讯的研发专案。

2017 年,随着新兴科技大量进入产业应用,孔祥重有感于中国台湾产业需要创新转型的驱动力量,携手产学研创建“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协助中国台湾培育 AI 科技人才,让中国台湾产业突破旧有框架,翻转升级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台湾 AI 下一步,得建基础设施打群架

“中国台湾科技产业相对他国务实,仍保留传统产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带动 1990 年代中国台湾 OEM、ODM 的蓬勃发展,”孔祥重对中国台湾资讯制造业的商业模式相当称道,代工虽然有时毛利低微,“毛三到四”,美国、日本等先进地区不愿发展,中国台湾却能做成傲视全球的供应链,非常不容易。如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利润也是可以很好。

为了解产业需求,孔祥重扮演志工角色,担任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校长,与已故中国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执行长陈昇玮,走访许多产业,“发现大家都想做 AI,只是不知道从何做起,我们决定第一步要从 AI 人才培育开始,”孔祥重说。

“AI 人才是根,下一步是要打造 AI 的基础建设,建立生态系、一起打群架。”孔祥重观察到,中国台湾产业结构以中小企业居多,导入 AI 成本仍偏高,官方应协助各产业发展各自的 AI 基础建设,以开源方式来共享 AI 的工具与资料。中国台湾的工业区、产业聚落的概念很成熟,只要善于利用产业聚落,共享基础建设,就能为高价值的产品开发专属解决方案,事半功倍。

“中国台湾很多企业主对新知识很有兴趣、吸收能力也很强,也影响到家人、员工,”孔祥重指出,中国台湾的产业环境很好,中国台湾人的心胸开阔、能沟通,都是发展 AI 的优势,只要动作要快、能合作,不要自我设限,中国台湾的 AI 之路就会走得既快又远。

2030 年,孔祥重的 AI 人工智慧愿景

AI 发展将无所不在,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市场可说是大到不得了。目前比较困难也更实际的问题包括,AI 要与人一起做决策,就必须要了解其逻辑,才能进入工厂、协助系统部署诊断;其次,AI 拥有成本太高,会成为普及的障碍。不过,转变已经发生,我们要继续努力,多了解产业的领域知识,才能引入合适的 AI 技术,缔造不一样的未来。

(作者:林洁玲;本文源自工研院之《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第 345 期,由 工业技术研究院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