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模仿笔迹获美专利,你能分辨这是谁写的吗?
▼
AI 不断突破机器的极限,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的影响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学(Mohamed bin Zayed Univers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实验室的最新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一项既令人惊讶又令人不安的创新:一种能够以惊人的准确度模仿个人笔迹的 AI 工具。
这一引人注目的发展最近在美国获得了专利,突显了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能力,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AI 复制人类特征的能力对社会的长期影响是什么?我们如何为这些变化做好准备?
▲ 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学实验室科学家将他们的手写文字图像生成方法(简称 HWT)与其他两种手写生成技术 GANwriting 和 Davis 比较。三个生成器都被指示生成相同文本,并且接受六位不同作者的手写文字样本(最左栏)的训练。(Source: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学)
AI 模仿人类特征的最新突破
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已经实现,模糊了人类创造力和机器之间的界限。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AI工具,具有模仿个人笔迹风格的能力。
这个AI工具能够从几个笔迹范例中生成与个人独特笔迹风格非常接近的内容。一个人的书写风格就像指纹一样独特,往往能透露他们的个性、心情,甚至文化背景。为了捕捉这些微妙之处,这种AI工具采用了先进的演算法和视觉转换器,这是一种擅长处理序列资料的神经网络,使其特别适合理解书写的流程和结构。
最近在美国授予这项AI技术的专利,证明它的独特性。这项专利不仅认可了这个AI工具背后的技术创新,标志着AI从处理和分析资料的工具转变为可以积极参与类似人类创造过程的工具。这种转变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也是我们如何看待机器能力的概念转变。
神奇技术背后与潜在应用
这次的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角色是“视觉转换器”,这是一个模拟神经网络的系统。与单独地处理资料的传统神经网络不同,视觉转换器擅长理解资料的前后文和序列,就像人类的感知模式一样。这种能理解前后文关联的能力,使视觉变换器擅长辨别和复制手写字迹。手写字迹中的每一笔、每一曲线和每一行不仅仅是一个图形标志,而是连续性和前后文资讯的标志。视觉转换器分析这些序列,学习个人笔迹的独特风格、笔触轻重和笔画流动性。
在医疗领域,医生的笔迹是出了名的难以辨认,这项技术可以简化流程并减少错误,确保处方和医疗纪录被准确理解。对患者护理和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会彻底改变医疗纪录。
另一个有趣的应用在于广告和行销领域。在一个充斥着数位内容的世界里,个人化广告可以通过AI生成的手写笔记呈现出一个新的突破。想像一下,当你收到一张手写的便条,如此真实,但却是由AI所生成的。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可以重塑企业与客户的联系管道,为数位行销策略增添一丝人的温暖。
AI 黑暗面和道德困境
AI不仅仅是一个突破性创新的领域;这也是一个充满道德困境和滥用可能性的领域。这种二元性在最近能够复制人类特征(如笔迹)的AI技术的进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发展预示着一个技术能力的新时代,但它同时打开了安全和道德问题的潘朵拉盒子。开发笔迹模仿AI工具的研究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把双面刃,而承诺会将道德纳入开发过程。
像这样滥用AI技术的可能性不仅仅是猜测;现今已是一个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现实,特别是在创建深度伪造图片和语音克隆方面。当教宗方济各身穿白色羽绒服的形象在网上疯传,就可以体会到这是AI在创造可信但虚假的形象方面的强大力量;同样的,未经授权使用Stephen Fry的声音(根据他的有声书的录音加以合成的声音)拍摄纪录片,突显了AI可以轻易地被用来侵犯个人权利和智慧财产权。
这些案例,强调了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全面的制度框架来规范AI得以符合道德,且还应该具备防止滥用的机制。虽然AI继续发展,弥合人类和机器能力之间的差距,但它也带来了重大的道德挑战,引发了人们对真实性、隐私和安全的担忧。
当我们惊叹于AI的强大能力时,我们也必须对其被滥用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在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必须与它们可能会如何影响人类互动和沟通的结构进行平衡。关键是要小心行事,确保这些进步有助于增强人类体验,而不是削弱构成我们社会结构基础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 AI can now copy your HANDWRITING – so, can you tell which of these was written by a robot?
-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n AI tool that can closely imitate your handwriting style
(首图来源: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延伸阅读:
- OpenAI 反击《纽约时报》的侵权指控,有何依据?
- AI 时代的版权之争:《纽约时报》对抗 OpenAI 和微软
- AI 教育转型:节省时间与创新教学
- 迎战 AI 时代:企业如何借由培训确保人才不被淘汰
- AI 软件与艺术家的版权争议:这一回 AI 暂时获胜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